0519-88851280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新闻
新闻资讯

助行器的来源

信息来源:本站 | 发布日期: 2024-09-11 13:22:16 | 浏览量:4653

助行器指能辅助支撑体重、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工具。包括手杖、拐杖、步行器等。其接触地面积越大,重心越低,其稳定性越好。

第一节 拐杖

腋拐

拐杖是用于下肢残疾及下肢病残疾人长距离行走辅助器具。其作用是支撑体重、保持平衡、锻炼肌力、辅助行走。适用于下肢骨折、截肢、截瘫、下肢无力、平衡障碍等症。

一、拐杖的历史:

手杖,俗称“拐杖”,古称“杖”,又称“扶老”。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。在广西平乐银山岭一座西汉墓中发现一根鸠杖。 由此可见, 手杖至晚在我国汉代已出现。这种“鸠杖” 是我国古代尊老敬老一项重要习俗。 汉代曾发布《王杖书令》的法律,根据这项法律规定,凡年满70岁以上的老人,都要由朝廷“赐之以王杖”(也就是杖端刻有斑鸠形状的手杖,称为鸠杖)。凡持有这种“王杖”的老人, 在社会上享有优待照顾。 可以自由出入官府, 做小本生意可不纳税, 谁若侮辱持王杖的老人, 按蔑视皇上论罪。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当年俸六百石的官吏。

关于鸠杖还有一个历史典故,东汉学者应劭所撰《风俗通》一书载:“汉高祖与项籍战京索间(按京在今荥阳东南10公里,索即荥阳县城,古为大索)。遁于簿中, 时有鸠鸟鸣其上, 追者不疑, 遂得脱。 及即位, 异此鸟。 故作鸠杖, 赐老人也”。从这里可以看出鸠杖是安全吉祥的象征。到唐宋时,手杖盛行民间。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有“归来倚杖自叹息”。可见, 手杖自古就是老人的伴具, 旅游者的宠物。在历史上,手杖还曾是传播中华民族文明,开拓对外贸易的商品。据《史记》载,张骞通西域,曾在东亚各国见到了川蜀生产的邛竹杖和蜀布。我国养蚕业又是如何传往西方国家的呢?有一则轶闻说, 应当归功于手杖。 按照东罗马历史学家们的传说, 查士丁尼皇帝曾于公元550年或551年, 依靠一位修道士将蚕种藏在手杖的隐孔中, 带出中国国境, 从此以后, 养蚕业扩展到了东罗马的领地。

二、拐杖的分类:

(1)腋窝支撑型: 可靠稳定, 但笨重、 外观不佳。

(2)上臂拐: 肱三头肌支撑型。 稳定性较腋拐差, 但好于肘拐。

(3) 肘拐: 前臂支撑型(洛氏拐)。 轻便、 美观、 用拐手可自由活动, 但稳定性不如前两者。

(4) 手杖: 平衡下肢。

三、拐杖的长度选择:

(1)确定腋拐长度的方法:身长减去41cm的长度。

(2)若残疾人上下肢有短缩畸形时, 让残疾人穿常用鞋或配带长下肢支具仰卧,将腋拐轻轻贴近腋窝,在小趾前外侧15cm与足底平齐处为腋拐的长度, 肘关节屈曲150度,腕关节背伸的掌面处为把手的高度。

(3)确定手杖的长度:残疾人穿常用鞋站立时,到大转子的高度。

四、拐杖类型的选择:

(1)双下肢瘫,可使用双腋拐;单下肢完全瘫使用一侧腋拐。

(2)下肢不完全瘫时,根据残存肌力选择腋拐、前臂拐。

(3)肱三头肌肌力减弱时选择上臂拐; 肘关节稳定性差时选用上臂拐和腋拐;腕关节稳定性差时选用有腕关节固定带的前臂拐或腋拐。

第二节 助行器

一、助行器种类:

(1)交替式助行器: 允许残疾人扶架左右交替移动向前, 交替迈步, 适合于下肢力弱、平衡功能较差者。

(2)抬起式助行器: 框架结构不允许左右交替移动, 必须由残疾人抬起框架或向前放,然后迈步和移动身体,移动性好,但速度慢。适合于下肢肌力弱、平衡功能较差、但上肢力量较强者。

(3)前轮式助行器:容易移动,用于上肢肌力差,提起助行器有困难者。

(4) 助行台(四轮式助行器): 残疾人通常以肘部支托在台上以承担部分体重和保持身体平衡,适用于双下肢无力,手、腕力弱的残疾人训练步行。

二、助行器的选用要点:

(1)扶手高度合适。

(2)框架稳定性好。

(3)残疾人应有能力向前移动助行器。

三、助行器的作用及应用范围:

(1)保持平衡: 如老年人非中枢性失调的下肢无力、 下肢痉挛前伸不佳、 重心移动不能移动等。

(2)支持体重:截瘫、脑瘫、骨关节病等。

(3)增强肌力:通过支撑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。

此内容来自转载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
相关文章 / Related articles
相关产品 / Related Products

Copyright 2022 常州郎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18912号-1 版权声明 技术支持:江苏东网科技
Top